在窒息的城市生活,是否已經變成理所當然?在毫無掙扎中淡然了。
以一個多線故事由四個陌生人呈現不同年齡不同身份背景生活在這座壓迫的都市,所帶來的無力和絕望,在壓力中保持最後的鎮定。
首先第一個家庭主婦在納米空間內拼命整理拼命打掃,物件的排放次序井井有條,卻不被丈夫理解,無禮地喝罵,甚至懷疑作為妻子身份的重要性,對話中完全沒有愛意,「請個工人都好過你」一語道破妻子在家中的地位。而她的逃脫便是不理會丈夫的訴求,以強迫症的清潔麻痹內心的不忿。不必要的過度清理,為她帶來人生的寄托,例如在停車場清潔自己打翻的紅色液體。當努力不被看見,填補內心的難道只有壓制?
第二個是欠債不還錢的男人,與家庭主婦相似,但表達是更巨衝擊力的暴力美學,一開始歸於平靜的佛經,還是牆上的「忍」字,皆是塑造要追求心靈上的淨化,充斥着和善與仁慈的氛圍。但下秒就憤懣不平和猙獰地掐捏着血淋淋的心臟,享受血向下流淌,得以滿足,得以釋放。逃脫信仰道德的枷鎖,還是追債的煩厭?追求人性的根本,以心臟作為逃脫和啞忍的代替品。
第三個在我看來是最有衝勁去逃脫現況,居住在只有一個三分之一床位的外國人,狹小的房間擠滿了五個人,根本難以轉身。凝視窗框外的社會與逃出牢籠的決心,以劇烈運動激起內心的慾望,極力與只供生存的環境和對困境麻木的人反抗,令畫面充滿張力。
將整個主題重心放在最後一位事事不如意的男子,想過逃脫卻事與願違,收到一疊信件稅單強忍淚水的樣子,明明是四個中經濟能力最好,家裏卻破爛不堪,沒有裝修的混亂。在香港能購置屬於自己的物業已經很了不起,然而還有裝修水費電費等等的費用壓制在我們身上。快樂因子Maltesers是可以令他可以喘息的機會,經過機器故障,艱難得到兩包,喘息變成更大的窒息,他失去了車子,在追逐過程中也失去了兩包Maltesers。在場人士事不關己地火上加油,着顯人性冷暖。
我認為結局四人相遇將他們各自面對心態彰顯,着重於當下帶來心理慰藉逃脫的家庭主婦和欠債男人,以行動掙脫現況的外國人,逃無可逃的中產男士。導演將每人的生活細節和心理狀態刻劃細緻,讓你投入情節當中,畫面整體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單一暗沉的色調,黑暗冷靜下的暗湧,帶給人越發壓抑。在外界看來瘋癲的行為,是他們釋放情緒的渠道。在絕望中找到前進的動力是給片中人甚至身處在現今時世的夙愿。
鄭靖雯
「平地影像共學計劃」學生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