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作品最能反映創作者的性格,用《ehpwaipi》這個例子最適合不過。
作品內容大膽、跳脫、反叛,玩味十足。影片開首率先給觀眾一個下馬威,衝著所有最敏感的議題而來,以法語、宗教、性別等議題切入,配合刺激的顏色及音樂,聲大大的喊出自己的見解,膽大大的批評著世界。
「過譽的青春背後,是兩個想造反的靈魂,『幻想』向世界廣播他們的宣言。」
她們一方面在影片中向世界宣戰,一方面卻將自己一切的幻想都埋於心底。希望成為破格之人,卻又擔驚受怕,躲在一旁,既幼嫩又成熟,青春十足!可是,當她們發布這件作品的一刻,也許這一切都不再是幻想?
雖然,影片裡的自己,都只是幻想,一切都只收藏於自己內心之中。但不要緊!因為重點並不在於那些是否幻想,而是她們慣性質疑世界的一切,質疑一切的本質的性格。
點解我要咁做?點解我唔可以咁做?
到影片中段,她們繼續帶著這份質疑及疑問,走到了她們的FYP(Final Year Project),反叛就是任性,連自己的FYP也不放過,在故事及抽離後的製作過程之間遊走,探索FYP的意義和目的等問題。
質問FYP同時質問自己的作品,當然了,也是質問自己,亦質問觀眾。觀眾也很自然地會開始質問這件作品,但創作者說:「No!」因為這件作品並不需要你明白,雖然這句話本身也絕對是極大爭議,但這正正便是過癮之處。
回想學生評審放映當天,在名單上看到《ephwaipi》這件作品。
我問旁邊的學員朋友:「呢個字點讀?」
學員朋友:「唔知喎……」
後來才知道,eph/wai/pi就是讀作FYP。
連片名也要玩弄觀眾一番,真仆街。
作品以簡潔直白的方式訴盡心聲,是為了向世界宣戰?
還是為了填補自己無法發聲的過去或現在?
還是為了煽動觀眾跟隨她們的步伐?
但這樣在某個意義不也是為了讓觀眾明白嗎?
想到這裡,便發現自己已經嘗試解讀這件作品,也就是這件作品最不需要的東西。
這種代入、抽離與矛盾,正正是讓我相當enjoy閱讀這件作品的原因。
王樂堯
「平地影像共學計劃」學生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