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門》影評

小提琴面試後,主角回到鄂州的老家——小南門,一個不論在百度又或是google地圖上都搜索不到的舊城區。屋子老舊,主角與兄長有意勸父母把房子賣了,在新城區另購新房,一來改善父母生活環境,二來兄弟倆又可把多餘的錢攤分,作主角出國留學深造哥哥娶妻之用。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這似乎都是最好的決定,就連旁觀者如我也是這般的認爲。但原來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把最重要的事遺忘。哥哥與女友登門拜訪,説是來與父親談談,卻更似是在命令。他的理所當然,他的步步進逼,不就是主角乃至是我的想法的體現嗎?哥哥的行爲就似是一面鏡子,把我們内心名叫自私的魔鬼以最血淋淋的方式赤裸呈現,無所遁形。不得不説,哥哥的女友也是一處妙筆,她嫌棄的口吻,不也像極了我們任性時的模樣? 父親到情侶二人走時也不曾擡頭。出於愛,他無力地妥協,努力顯得滿不在乎,一切隨兒子意思。哥哥的女友嚷嚷著要走,對兩老的挽留不管不顧。哥哥、母親與主角也一個接一個跟著走了出去。屋子裏只剩下父親一人,繼續低著頭,剝著橘子,把酸澀與委屈一同塞進嘴裏,吞到胃裏,消化。就這麽輕易地、叫人難以察覺地、理所當然地,我們向父母肆意索取,透支著父母給的愛。及後的一幕也叫人印象深刻。父親停下步伐,擡頭望向厚重而高大的鋼筋水泥房。與這樣的龐形巨物作對比,父親更是顯得渺小、無力。不久,姥姥去世。主角從母親與親戚的對話中,懂了爲人父母的無奈。姥姥的死也掀起了主角的不安——父母年歲也已不少。在經歷這一切后,他似是終於真確地意識到,父親已不再是那個充滿威風,可以控制一切的人物。

這是一趟有關修補的旅程,也是對這種傳統而含蓄的愛的一種記錄。

小提琴貫穿全劇,成爲象徵父子倆關係最好的物象。在小提琴面試結束,回到老家後,兒子發現父親把他童年時摔破的小提琴修好了,但當初想要摔碎他的夢的,儼然也是這位父親。這是父親多年以後第一次嘗試去修補他們的關係—他正在在含蓄地支持著他的兒子追夢。到了後來,兒子收到落選通知、姥姥去世。他意識到父親已漸蒼老,剩下年月也不能說是多了,作爲一名兒子應當好好孝順、照顧父母,而非一味索取,繼續任性。一曲終了,便把這把象徵著他的夢想的小提琴摔個粉碎。這是主角作爲兒子的覺悟。然而,父親再次默默把琴修好。至此,他們才在真正意義上達成了雙向的和解——在這次,雙方都終於明白了對方的心意。

父子倆的關係也是這一部電影的其中一處點睛之筆。他倆的關係一直都處在一種微妙的氣氛當中,不斷發酵。父親傳統,嚴肅,寡言,略顯電影一開始,主角回老家那天,父親一早便起來,一時把窗戶推開看看,一時又把門開了往外探視,像是兒子隨時會出現在樓梯轉角。沒等到他回來,也一直把門開著。短短幾個動作,父親對兒子歸家心切的期盼,不言而喻。想要支持兒子追逐小提琴的夢想也只有悄悄的把他的小提琴修好。而顯然,與父相較,兒子也不比父親靈巧。在一個晚上,父親在平日裏如雷轟耳的鼾聲驟然而止。兒子似是意識到了什麽,摸黑到父親身邊,注視著父親,緩緩蹲下。一時把耳朵貼近父親,一時用手探父親鼻息,反復確認父親的呼吸。笨拙得讓人不禁噗呲一笑,而這卻又是如此惹人心疼,叫人哭笑不得。在這二人之間,一切關於愛的表達都被緊緊壓縮,蠢蠢欲動,卻又遲遲不得舒展,只好一星一點地緩緩流動——笨拙、克制、遲滯、壓抑。彼此深愛,卻都不言説,叫旁人看了渾身難受,不得暢快。母親只好每每充當橋梁的角色,又是幫父子倆傳話,又是調節帶動氣氛。在最後一幕,便是把這種隱晦的互動展現得淋漓盡致:兒子拿著父親修好的琴,走進屋裏。看了看父親,欲言又止,又看了看琴。想了想,叫了一聲媽,說要教她拉琴;父親在一旁裝作滿不在乎,在滑手機,事實卻是不止的好奇,不時忍不住擡頭看看他們。被發現後,便調侃母親「拉得比殺鷄好一點」。就這樣,一家子都被逗笑了,我也在不知不覺中隨著他們幸福地嘴角上揚。點到即止,不多也不少,但也足以讓人沉醉。餘韻繚繞,完了許久我還是意猶未盡。

於我而言,這是一部經得起重複細看的電影。若你肯細心觀賞,你必定會被導演和編劇聰明、巧妙、細緻的觀察與安排折服——角色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便訴説了無限心事。但亦正因,這部劇需要觀衆百分百專注,留意它每一處細節:角色的身體語言,人物之間的對話,等等等等。只有這樣,你才能讀懂這部戲的妙。鏡頭的處理也極其簡練,若你仔細觀察,想必你也會連連稱妙。摒棄掉這些細節不看,或許你只會得出一個結論——無聊,但我想這也只怪它過分細膩。但若你問我看完這部電影覺得最難忘的是什麽,我必定會回答——是感動。不需要學懂什麽冠冕堂皇的道理,這部戲要給你的,是滿滿的感動——關於家人、關於父母、關於愛。

田心韻
「平地影像共學計劃」學生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