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三:過去進行式
20.11.2021 (Sat) 1450
百老匯電影中心 BC
設映後談|盧鎮業主持

錄像和攝影日漸普及,舊人舊事變得觸手可及,甚至連早就遺忘的過去,也重新出土,當我們回頭凝視往事故地,到底會看見甚麼?來自香港和台灣的五部作品,利用實驗影像、動畫或家庭錄像,在不同時空反覆踱步,檢視回憶和時間的本質。

本地競賽作品

屯門往事

鄧靳琦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動畫學系學士

香港|2021|8|動畫
粵語及國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2021 北藝大動畫系第七屆畢業展「此Loop不通」線上展覽

一萬年,足以讓任何起源都遺失於漫長的時間,但又寓言式的重現。 少年夢到一萬年後的世界,將其寫成故事。 這是他做的夢,也是他的創作,筆下的角色與自己的身影重疊,漸漸分不清誰是誰的隱喻。

鄧靳琦

出生香港屯門,於臺北藝術大學修讀動畫學系。

tankankei00@gmail.com

評審評語

充分利用動畫的想像空間,創作出虛實相間的作品。坐上駛往屯門的紅van,夢見太空人尋索相隔萬年的文明,而我們距離心安之處,又有多遠?

張紫茵

組合:模型:時空玩具

黃頌恩
香港城市大學 創意媒體學院文學士

香港|2019|30|紀錄、實驗
無對白

2020 Jury mention, Brive Film Festival
2020 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 公開組評審推薦
2019 台灣南方影展 全球華人影片競賽 實驗類入圍

一程房間旅行。

記錄爺爺與物件逐漸搬離自1989年居住的大窩口屋邨單位的時間。

地方記住其獨特的放置、結構及痕跡,思考空間本質以及個人對家庭觀感的意識重建與保存。為一個失落的場景發聲,敲響每種微小物質作為話語。

黃頌恩

仍在為其創作擴展方向,協作或遊擊式的行為都在生活中帶著潛力,引起各種遊玩感重的創作動機。慣以錄像、攝影、合成物為媒介,較為擅長零散感的紀實結構,生活培養的直覺和諸種感受中。正探索更多地方聲音、平面設計、空間裝置。

lethewongg@gmail.com

評審評語

it was such a trip.
生活痕跡、空間細節,有唔少人拍,但呈現到滿滿生活感嘅作品並唔多。
我相信冇用心體會,再組合,係帶唔到人去任何地方嘅;聲音亦如是。

郭臻

我在追憶,我在追,我在

魏芷軍
香港城市大學 創意媒體學院文學士

香港|2021|20|紀錄、實驗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2021  高雄電影節 國際短片競賽

我遊蕩在時間線上,反覆詰問這一切將引往何方。然而沒有人回應,我繼續遊蕩。 

《我在追憶,我在追,我在》是一份關於我面對個人紀錄及關懷的實驗性錄像記事。已逝時光閃爍不定,猶如蠟台燭光,幻生幻滅。躁動、失語、碎化的片段打破時空界限,它們交錯、堆砌、演化成一段段對話,又或是一趟沒有終點的旅程。

魏芷軍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喜歡以寫作為本的影像創作,並揉合實驗元素,探索影像敍事的流動性,以及文本與影像的共同閱讀經驗。

tracey12021@gmail.com

評審評語

無論是文字與影像的結合,以至新舊不同的片段的串連,亦處理得相當純熟,期待導演畢業後的下一段旅程。

張紫茵

亞洲學生作品

回流

胡鈞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研究所

台灣|2021|8|實驗
無對白
香港首映

2021 金穗獎  最佳學生實驗片

在遷移後的棲居,如何覺知「我」歸屬於何方?
是否,最屬於我們的棲居之所,就在心中最深處的地方?

胡鈞荃

創作探究科技與人類之間的異質性,涵括記憶與感知,現實、虛擬與真實間的關係,同時對於當代及未來進行反思與探問,並以實驗影像、網路科技與互動裝置擴展至藝術創作。

鄉愁/餘像

陳顗竹
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

台灣|2017|24|實驗
國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2018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競賽單元金獎
2018 台北電影節 最佳短片獎提名
2018 台灣紀錄片影展 台灣競賽單元正式競賽片

記憶有如「餘像」殘存於腦海,輕輕震盪、漸弱。作者觀看自己的家庭影像,回想往日時,察覺記憶與影像之間的巨大落差。於是將自身作為對象,去剖析關於「我」這個存在,其肉身、記憶、影像,與死亡之間的關係。並試圖將思考的路途展示。

陳顗竹

1994年生於台灣高雄。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學士,現就讀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碩士班。擅長以重讀、重構與辯證影像的方式探索真實與記憶之多面性,並進行電影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