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四 一夜長大|映後談
11月20日(六)17:10 | 百老滙電影中心
貓孩子|香城幸存者|青春荒廢| ephwaipi |接近無限浩瀚的藍|水中的女孩 |心之碎片
映後談主持:黃嘉瀛
八位女導演的故事,貫穿關於成長的課題。放映過後,我們邀請了三部本地作品《香城幸存者》、《青春荒廢》、《ephwaipi》的導演與觀眾進行映後對談,由黃嘉瀛主持;而身於外地的本地作品《貓孩子》的導演以及兩部海外學生作品《接近無限浩瀚的藍》及《水中的女孩》的導演則透過視像會議參與映後談。
遺憾、成長、補完
《貓孩子》一個充滿童趣的故事,由小朋友與貓咪作主角導入。導演張重生在決定畢業作品題材時,率先想起童年時未解的心結,而《貓孩子》的故事便是她小學時期發生過的事件的延伸。故事結尾刻意拉長懸念,當所有觀眾都以為要傷感收結時,卻有一個窩心的反差結局。
或許這就是成長必然面對的事,沿途遇上許多無可挽救的遺憾,留下一個個坑坑窪窪,而張導演的故事將她心中的往事遺憾補完,亦正好填補了觀眾們心中的坑洞。張導演形容這部作品的使命,是令觀眾帶著希望的信念離開戲院:「生活痛苦,但希望有機會可以嚐到一點甜。」
「聲音是權力的象征」
如果訪問香港學生的童年,想必會充斥著測驗考試,一份份的試卷,一道道的考題,都在學生的腦袋內橫飛,就彷如《香城幸存者》中窗外刮風,風雨飄搖的一幕。導演包靖怡表示加插颱風的情節皆因18年雖仍身處美國的她,都能透過電話屏幕感受到當時山竹吹襲的強勢,有如身歷其景,印象深刻。
嚴肅緊張的考場,與周遭各種突發的狀況,如:光碟機的故障、不專心的同學的騷擾等,相映成趣。全片沒有一句對白,全都由聆聽錄音帶的內容與學生的表情反應帶動,正正是導演想表達一但進入考場,學生們只好閉上嘴,聲音便是權力的象徵,所以聲音塑造了整個環境,亦成為唯一可以帶領學生的指令。
信仰、信念與內在成長
隨住追星的狂熱,身邊不多不少也有追星族朋友。而談起《青春荒廢》的靈感,導演簡寶怡坦言是她的自身經歷,對偶像信念的破滅,促成她寫了這個關於失望與成長的故事。在她追星的路途上換過多個偶像,重新建立信任又經歷失望,最終令她對追星有了心態上的逆轉,明白不可寄托太多的信賴於偶像身上。
一直有參與影視拍攝工作的簡導演指,有別於商業片,導演往往只為工作,非為喜歡作品而賣命,而這次的作品是她自己挑選的題材。導演崗位與故事構思均可跟隨自己的意願和想法下,可肆意翻出積存心底的介懷與釋放,相信除了追星族的觀眾有切身的共鳴外,我們也感受到作者真摯的連繫。
成長過後 回望青春的痕跡
《Ephwaipi》早於2019年拍攝,故兩位女導演楊適榕、吳卓恩於這次放映中重新凝視自己成長的足跡,就有如再度翻開自己的「少女日記」。
那時的她們可能想與眾不同、想反叛,也可能純粹懶,兩位導演都似乎忘了最初將這份畢業作品直接取其諧音字母FYP,而改成作品名的原因。但這份的玩味,及由於片中兩個女孩正是導演們的原型,正好提醒了這就是那陣時她們的模樣,隨心隨意。亦同她們導師的評語道:「呢條片係19年個夏天嘅呢2個人,喺嗰個狀態下先拍得出」。兩位導演均表示,其實作品是否完善都未必最為重要,因為當以投身社會後的身份再度審視,便會添上各種的考量與挑剔,覺得有瑕疵的地方可更臻完美,故作品記錄低當下二人的想法才是重點。
來自日本浸泡於藍調之中的作品
貫徹作品名稱中的「藍」,《接近無限浩瀚的藍》此作品的冷色調就像被抹上一層藍色的濾鏡。置身電影行業近10年的日本導演川添彩認為藍色對於她創作上是攸關重要的顏色。
導演表示Derek Jarman的傳記電影《Blue》中藍色與死亡的連結,對她的衝擊為之很大,加上受到日本311大地震時海嘯的畫面所震撼,故藍色和海洋成為了她創作的主要素材之一,交疊光線與殘影奏出虛幻且壓抑的藍調。
作品中另一大特色為導演運用16mm的菲林拍攝,她認為照片是一種可以把光定著在物體上的一個媒體,同時她選用了法國廠的相機器材,可以拍到4:3的畫幅,故此便採用4:3的畫面比例去表達。
平面的插畫轉變為流動的動畫
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的黃詩柔導演一直儲下很多插畫的經驗,她描述在她創作過程中,腦海裏的畫面其實不只是單一的狀態,而是有流動感和時間感。遂把她柔和、緩緩、舒適的插畫風格融入動畫,由一張張插畫拼湊成流暢的動畫,播上猶如流水般連綿悠揚的鋼琴配樂,最終結為完整的拼圖。
可是將定格的平面轉換成流動的動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僅在《水中的女孩》短短八分鐘的動畫裏,導演畫了約1500張的原稿。黃導演先於電腦畫完動畫的動態雛形後,把它列印出來再以手工逐張上色,最後才數位化回去製成活動的影像。背後所花不少的心思、燃燒了數不盡的青春和時間,但相信當這份優雅唯美的畢業作品呈現眼前時,所有苦功都值得了。
羅卲瑜
「平地影像共學計劃」學生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