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二|FF原是永恆|映後談
11月19日(五)1945 |百老匯電影中心
謝生|一毛所有|盼望的緣分|輪椅殺手|靈異怪談:武吉不拉步
映後談主持:楊俊賢(鹽叔)
五部短片充滿懷舊情誼,同時探索真實與戲劇之間的距離。放映過後,我們邀請了四部本地作品《謝生》、《一毛所有》、《盼望的緣分》及《輪椅殺手》的導演與觀眾進行映後對談,由楊俊賢(鹽叔)主持,在現實空間延續對電影世界的討論,當中《謝生》其中一位導演李念聰由視像會議參與映後談。
議題探討
《謝生》的兩位導演李念聰及陳瑋龍提到,當時學校封了不予進入,但此片卻需在學校取景拍攝。兩位很想進入校園卻不能前進,正正與其最初想探討的「封關」議題相關。《盼望的緣分》則旨在懷念「舊香港」。導演黃煒華雖然未經歷過八、九十年代,卻相信那陣時的香港最風光、最美好。他同時希望藉緣分錯失的失落,帶出現代香港人飄泊流離的無力感,並反思「離開了的人想回來,留下來的人又想離開」的矛盾狀態。
創作過程中轉化
《謝生》及《輪椅殺手》均由創作紀錄片的念頭開始,但在創作過程中卻起變化。《謝生》導演在剪接紀錄片後發現內容過於空泛,難以具體表達謝生本人在學校的經歷,遂想再發掘與謝生之間的共鳴,繼而發展成劇情片。另外有觀眾問及《輪椅殺手》相較於過往演藝學院的畢業作品,就製作上而言略為粗略,如畫面有死點,創作團隊當初有否遇到老師勸阻,又是如何說服老師讓其發展此創作。導演回應創作初期是以紀錄片作切入,便省略了學校對於劇本的質詢。但過程中發現其主題以紀錄片表達過於單一,故最後決定拍攝劇情片;其老師亦建議先寫文本,讓戲劇更易處理。
創作養分
鹽叔問到《一毛所有》為何揀選此畫風創作,導演指大學期間觀賞過黃炳的動畫,感受到很大的視覺衝擊,故參考黃炳,在色彩運用上令戲劇的荒誕感更突出。有觀眾問《輪椅殺手》團隊有否就紀錄片的道德兩難問題爭論過,導演回應在創作過程中無太大爭論,反而是他們在看《狗咬狗》作為偽紀錄片的參考電影後,一同反思攝影的位置,質問攝影機的存在,以及提出在戲劇世界裡編劇是否等同上帝的疑問。
映後談尾聲時鹽叔補充,另一部入選短片《牢籠》,主題講述極權統治、自由與反抗,因公映前未獲批電檢,故遺憾未能在當日放映。
林婉婷 Tammy
「第四屆平地學生電影節」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