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奬項評審

許賢,人稱腎仔,畢業於CAP TV,後於金剛Crew 從事創作及演出工作。他於2020年10月與朋友創立「試當真」,現擔任管理賢一職,作品《槍王之王2021》(2021) 及《Uber爸爸2》(2021) 分別奪得試當真1月及8月大短片獎殊榮。多年前參加第一屆平地學生電影節,未獲任何獎項。

陳巧真,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現為攝影師及獨立電影工作者。作品包括《輝叔》、《32+4》、《叫我陳太》及《無調人間》等,《32+4》更曾參與德國奧伯豪森、溫哥華等多個國際影展,並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黃勺嫚,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校編劇系。導演與編劇作品有《牽牛花》、《蚊之》、《那日上午》、《在河畔》,《積雲》更入選法國克萊蒙費朗、基輔等國際影展,並獲ifva公開組銀獎、鮮浪潮最佳劇本。

楊俊賢,人稱鹽叔,畢業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後於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攻讀博士,現時在各大專院校任教哲學和思考方法課程。他在2016年與朋友創立「好青年荼毒室」,頻道不時上載劇情短片,鹽叔亦有參演其中;同時他亦獲邀擔任港台電視31台「哲學有偈傾」的節目主持,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哲學。

盧鎮業,導演、演員。於⾹港城市⼤學創意媒體學院畢業後,開始創作獨⽴電影。2012年完成⾸部長⽚《那年春夏 . 之後》,入選多個國際影展,並獲南⽅影展當代觀點獎及⼈權關懷獎;同年獲⾹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新秀獎。2015年與幾位獨⽴電影⼈創⽴平地映社,籌辦學⽣影展。近年專注於演出及紀錄片工作,參演作品包括《叔.叔》、《花椒之味》、《中英街⼀號》;與何潔泓合導的紀錄片《尋路衝衝》更入選2020年鹿特丹影展。

蘇致豪,人稱蘇豪,與許賢一樣畢業於CAP TV,後於金剛Crew 從事創作及演出工作。同樣,他於2020年10月與朋友創立「試當真」,演出變化多端,多次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最近於作品《每天外你多一些:直至倒瀉》(2021) 飾演深情男子,大獲好評。多年前參加第一屆平地學生電影節,未獲任何獎項。
初審

張紫茵,畢業於荷蘭 Piet Zwart Institute媒體設計系,現居香港。曾導演及編寫多個活動影像作品,作品入選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英國里茲國際電影節、韓國首爾國際女性電影節,以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等。曾合寫《風景》(2016)劇本,作品包括《景外書》(2018)、《見光》(2019)等。

郭臻,生於1985年,香港。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系(學位)後,從事獨立電影創作。作品多從基層人物的日常處境切入敍事。 主要劇情作品包括:《一天》(2008)、《媽媽離家上班去》(2009)、《流放地 》(2012)、《十年》(〈浮瓜〉篇,2015)、《夜更》(2020)。

陳巧真,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現為攝影師及獨立電影工作者。作品包括《輝叔》、《32+4》、《叫我陳太》及《無調人間》等,《32+4》更曾參與德國奧伯豪森、溫哥華等多個國際影展,並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參賽資格
- 參賽者須就讀或畢業於大專院校、中學或小學(包括於海外就讀之香港僑生 或 在港就讀之海外學生),作品須在學時完成
- 作品須於 2018 年 1 月 1 日或以後完成
- 作品題材、類型、長度及攝製規格不限
- 作品語言不限,非粵語對白作品於遞交時,其試片必須配上中文字幕;所有入圍作品必須配上中英文字幕
- 參賽者提交作品數量不限,可以個人或組別名義參與
- 參賽者或團隊必須是參賽作品之版權的唯一及獨家擁有人
獎項
平地精神奬
表揚回應時代並具作者意識的獨特聲音
大奬
表揚整體表現最優秀的作品
藝術探索獎
表揚於類型、編劇、演出、攝影、剪接或聲音設計等具優秀表現的作品
剪接|編劇|演出
《輪椅殺手》梁子謙、劉建均、 羅昊培、
黎葦林、 鄭樂生
實驗
《我在追憶,我在追,我在》魏芷軍
紀錄
《媽咪》曾頌然
學生評審團奬
由「學生評審團」選出最有共鳴的作品
日夜鍛鍊去取勝大奬
許賢、趙宗發、蘇致豪
獎項繪製
柳廣成
評審總評
在平地中,以光影扣問我們的時代
第一次當電影節的評審,是個難忘的體驗。今屆「平地學生電影節」有二十部作品入圍,因為要全部看完再討論,主辦方約了一整天的時間,馬拉松式觀影八小時。這些像連續看《魔戒三部曲》般的觀影安排,本以為會十分累人,甚至精神難以集中,想不到因為入圍影片水準大多不俗,加上影片百花齊放,類型、拍攝手法、題材等都大異其趣,可謂春華秋實,各擅勝場,連續觀影反倒成了有趣的體驗。
到了後來開評審會議,評審輪流發言,道出自己有感覺的作品。本以為可能會有很大分歧,但想不到大家的意見倒也相對接近,有一些作品是大家都一致認同較為優秀。但同一時間,有評審曾提名認為拍得好、值得欣賞的作品也很多,回看名單,二十部作品中有十三部曾有評審點名讚賞,可見作品普遍的水平也高。
今年的作品中,有好一些都以遊走於虛實、真假的界綫之上作為創作手法,刻意模糊虛與實、真與假,在紀實與虛構之間俳佪,評審大都欣賞這些創作,但在會議仍就着這些手法討論了好些議題:作品是直接紀錄了真實?是在模擬真實?是在重現真實?還是介入了真實?作品中有時偶然展露出來的不真實,對作品來說孰好孰壞?是打斷觀影經驗和情感表達,還是讓我們能從更洽當的距離欣賞作品?紀錄片中有創作者的刻意介入,虛構作品中又有真實事物的直接﹙再﹚呈現,使得這成為了今年討論中的一大主題。
會議中,我們還討論了好些其他課題:有些作品敍事成份不強,反而像以影片的方式來呈現的視覺、聽覺藝術,我們應怎樣理解和評價這些作品,作品應怎樣引導觀眾進入影片的課題會較為有力?導演對於以真實人物在作品中再次演出自己,可以怎樣處理?處理社會、時代議題時,怎樣的留白和距離可以更能帶來共鳴?喜劇和紀錄片兩者的結合可以怎樣處理,能帶來甚麼效果?
評審對於最後哪幾套作品得獎很早就有共識,分歧主要來自我們應該安排哪一套作品得哪個獎項。但由此可見,不論得獎作品得到哪個獎項,都是實至名歸。我們也一致認同得獎的作品除了拍攝手法成熟外,大都表達出時代的聲音,從創作者的視覺,看着這時代的這地方,詰問着這地方的這個時代。
奬項評審
楊俊賢(鹽叔)
當中的風光吸引我潛入你
相比劇情和紀錄作品,動畫和實驗作品往往迂迴隱晦,卻又玩味十足,但當外界限制日多,窄道就另藏風光。
今屆不少作品都以寓言和隱喻形式出發,如入選的《屯門往事》、 《weeping man》、《一毛所有》,以至遺珠《牢籠》,都折射出對當前情況的思考。比喻成功與否,就取決於意象與意義的連繫,以至意象的創見,入選作品除了技藝圓熟,亦通過意象,開展想像空間,例如《一毛所有》以頭髮為意象,可引伸成任何珍貴卻無從留住的物事,而《卡式輕軌》失序的黑色卡帶、路軌和影子都別有深意。
形式方面,有不少動畫和實驗作品的視覺語言,直接回應流行網絡世界的審美和閱讀方式,部份更有意跨越和混合不同片種。例如入選的《ephwaipi》,創作者有意挑戰觀眾對既有影像文化的印象(例如用法文說甚麼都好聽點?或所有場景都必然有意思?),甚至連作品名也幽自己一默(音同FYP)。
活在這個時常面對離別,又諸多限制的時代,回家和回憶同樣艱難,動畫和實驗作品在處理記憶和空間更顯靈活,《組合:模型:時空玩具》利用聲畫塑造爺爺舊居,《我在追憶,我在追,我在》解拆家庭影像;《屯門往事》和《香城幸存者》的導演創作時並不在港,卻通過香港的符號和經驗(例如小巴車程和英文聆聽考試),在遠方回應香港的狀態,而與此同時,又因為故事和情感具普世性,不同背景的觀眾,都能產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實驗之難,在於需要檢視固有觀念,包括既有的動畫和實驗電影傳統,再從內容和形式注入洞見。技術固然重要,但真正令我扼腕的,往往不是作品不夠好,而是不夠盡:面對眼前迫切的題材,為何不敢將故事意象形式推展到極致?為何重用見慣見熟的套路?
實驗片旨在打破既有模式,而動畫則以聲畫開天闢地,要說相通之處,大抵就是另覓蹊徑,一往無前的心。
此時此刻,舉辦學生電影節,大抵也是如此。
破舊立新注定不易,無論結果如何,至少我們試過。
初審
張紫茵
滄海未遺
本文集中講劇情及紀錄部分,在近二百七十件投件裡,有些技藝成熟,導演在電影的組織架構上已有一定能力;有些瑕疵很大,調性或稍嫌晦澀,但其直觀生猛卻打動人。作者的意圖、對影像及敘事的思考(或嘗試)、學生電影節的考慮、是我們選片時展開最多的討論。
本屆關於成長與青春的校園片不少,當中不乏用力過度、情感虛假的表現。將自身經驗轉化為影像,情感本是真摯,但無法還原生活的質感,場景就被架空成佈景,而不是真實流動的空間。《若蟲知了》凝視青春的抽離與壓抑,是少數處理得好的作品,影像的獨特質感和演員放鬆甚至耀眼的演出,都帶著很強的感染力。除了成長,也有作品碰觸社會難結的批判書寫,如揉合紀錄、劇情及表演的《繭》,透過三位女性對話探討港人面對的去留分岐。
少數投件則對近年社運的殘響及痕跡進行探索,《夏雪將至》書寫一個未來的香港,從家庭故事召回多年前社運的記憶,並折射當下的集體焦慮。《六月》、《致我心中的光明和黑暗》則從街道空間的記憶出發,抒發對這城的感傷。
紀錄片的創作常隨時間改變維度,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下,其介入現實的方式和姿態便決定了作品的基調。特別想提兩部喜歡的作品,《乘浪行》和《田野裡的嘆息》。前者紀錄香港足球隊「傑志」及一眾球迷在亞冠一戰的希望與遺憾,現實也熱血,失敗並不可怕,繼續乘浪前行,最終定能抵達目的地。後者把鏡頭對準粉嶺馬寶寶的農田及農夫一家人,從訪談到日常之間,蘊藏著對社會的期盼和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力感。
相對於主流敘述的異質性,紀錄片既是記憶的載體,也是對現實的一種哲學思考,期望下屆有更多的紀錄片投件,也能突破功課的限制繼續拍攝和深化,創造更飽滿的意義和內涵。
以上提及的作品全是本屆的遺珠之作,未能入圍不一定是作品不夠好,當中對影像美學的探索、試驗已是價值所在。在這個高壓年代,劇情和紀錄片的創作空間愈加緊迫,如何能另闢窄道,尋找新的電影觀念和方法,是我們共同的課題。
初審及奬項評審
陳巧真